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,全文虽短,却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,抒发了他内心的闲适与感慨。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,也体现了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。
那么,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究竟出自哪里呢?答案是:它出自苏轼的《东坡志林》。
《东坡志林》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部杂文集,内容涉及历史、哲学、艺术、生活等多个方面,语言风格清新自然,思想深邃。这部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或专著,而是苏轼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、社会、自然的感悟和思考的记录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正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。
文章开篇写道: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”寥寥数语,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。苏轼在月光的吸引下,独自出门散步,偶然来到承天寺,与友人张怀民一同赏月。两人虽然处境相似,但并未沉溺于忧愁,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境面对人生的起伏。
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这一句描写尤为精妙,通过比喻手法,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水面,竹影与柏影仿佛水中的藻荇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静谧的意境。这种写法不仅展现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,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。
整篇文章虽只有八十余字,却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被誉为“千古绝唱”。它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散文,更是一篇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。苏轼在文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,对友情的珍惜,以及对命运的坦然接受。
综上所述,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出自苏轼的《东坡志林》,是其文学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它以其简洁的语言、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,赢得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喜爱与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