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】“当仁不让于师”是一句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的古语,原句为: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意思是:在面对仁德之事时,即使是老师,也不应谦让。这句话强调了在道德和责任面前,不应因身份地位而退缩,尤其是面对正义与仁义时,应当挺身而出。
一、
“当仁不让于师”是孔子对弟子的一种鼓励和教诲,强调在履行仁德、承担道义的责任时,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而退让。这里的“仁”指的是儒家提倡的仁爱、仁德之道,“让”是谦让、退让的意思。“师”则是指老师或长辈。整句话的核心思想是:在大是大非面前,即使面对权威,也要勇敢担当,不能因身份而犹豫不决。
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仁德、勇于承担责任的价值观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行为的高度要求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| 原文 | 子曰:“当仁,不让于师。” |
| 释义 | 在面对仁德之事时,不应因对方是老师而退让。 |
| 关键词 | 当仁、不让、于师 |
| 意思 | 面对仁德与正义,即使是对老师,也不应谦让。 |
| 核心思想 | 强调在道德责任面前,应勇于担当,不因身份而退缩。 |
| 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在面对正义、责任时,敢于行动,不惧权威。 |
| 相关人物 | 孔子、弟子 |
| 文化影响 | 体现儒家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强调实践仁德的重要性。 |
三、结语
“当仁不让于师”不仅是对古代士人行为的规范,也是对现代人责任感的一种激励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是非、善恶、正义与邪恶的抉择时,不应因他人的身份或地位而犹豫,而应以仁德为本,勇敢前行。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