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典故】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是一句非常常见的汉语俗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占了便宜之后,反而表现出一副委屈、不满或自以为是的样子,让人觉得他不仅不感恩,反而还觉得自己吃亏了。这个说法虽然通俗,但背后其实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并非出自某一具体的历史文献或典籍,而是源于民间语言的演变和长期流传。不过,与之相关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些故事和成语。
一个较为接近的典故是《庄子·秋水》中的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,以及《左传》中关于“得寸进尺”的记载,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:某人已经得到了好处,却还想继续索取,甚至反过来抱怨。
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清代小说《儒林外史》中的情节,其中描写了一些人得势后反而装出清高、不愿接受恩惠的样子,这种行为也被认为是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。
二、含义解析
| 词语 | 含义 | 
| 得了便宜 | 指得到了好处、利益或优待 | 
| 还 | 表示进一步的动作 | 
| 卖乖 | 指假装自己吃亏、委屈,或者表现得比别人更清高、更有理 | 
整体意思就是:明明占了便宜,却还要装作自己吃了亏,显得自己很委屈、很高尚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举例 | 
| 日常生活 | 朋友帮你办事,你不仅不感谢,还说“你是不是想多赚点?” | 
| 工作场合 | 老板给了你加薪,你却抱怨“这钱也不多,谁稀罕?” | 
| 网络交流 | 有人发红包,你拿了不说谢谢,反而说“这红包太小了” | 
四、相关表达与近义词
| 表达 | 含义 | 
| 得寸进尺 | 得到一点好处,就想要更多 | 
| 贪得无厌 | 对利益贪心不足 | 
| 假正经 | 装模作样地表现出正直或清高 | 
| 不知好歹 | 不懂得感激他人的好意 | 
五、总结
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这一说法虽然通俗,但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矛盾心理:得到好处后,有些人不仅不感恩,反而表现出一种“我吃亏了”的姿态。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,也常常引发他人的反感。
从文化角度看,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感恩”与“谦逊”的重视,同时也提醒人们:做人要懂得感恩,不要因为得到了一点好处,就失去了分寸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标题 | 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典故 | 
| 典故来源 | 民间语言演变,非出自特定文献 | 
| 含义 | 得到好处后还装作吃亏,显得自以为是 | 
| 使用场景 | 日常、职场、网络等 | 
| 相关表达 | 得寸进尺、假正经、不知好歹 | 
| 文化意义 | 反映感恩与谦逊的价值观 | 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俗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