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二十八脉记忆口诀】在中医脉诊中,脉象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。二十八种脉象是中医脉学的核心内容,掌握这些脉象的特点和意义,对于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意义。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,历代医家总结出了一些简便的“二十八脉记忆口诀”,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脉象的基本特征。
一、二十八脉概述
二十八脉包括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洪、微、濡、弱、虚、实、紧、缓、芤、革、牢、涩、弦、滑、长、短、洪、伏、动脉、促、结、代、散、细等。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临床意义,常用于辨证论治。
二、二十八脉记忆口诀
为了方便记忆,可以采用以下口诀形式:
> 浮沉迟数洪微濡,
> 弱虚实紧缓芤革,
> 牢涩弦滑长短洪,
> 伏动促结代散细。
该口诀将二十八脉分为四组,每组七种,便于逐条记忆。
三、二十八脉简要总结与表格
| 脉象 | 形态特点 | 主病 | 简要说明 |
| 浮脉 | 轻按即得,重按反减 | 表证、阳证 | 多见于外感表证 |
| 沉脉 | 重按始得,轻按不显 | 里证、阴证 | 多见于内伤或阴寒证 |
| 迟脉 | 脉来缓慢,一息不足四至 | 寒证 | 多见于阳气不足或寒邪内盛 |
| 数脉 | 脉来急促,一息五至以上 | 热证 | 多见于外感热证或内热证 |
| 洪脉 | 脉形宽大,来盛去衰 | 热盛 | 多见于高热或阳盛之证 |
| 微脉 | 极细而软,似有若无 | 阳气衰微 | 多见于严重虚证或脱证 |
| 濡脉 | 脉形细软,轻按即得 | 湿证、虚证 | 多见于湿邪困脾或气血不足 |
| 弱脉 | 脉形细软,重按始得 | 虚证、阳气不足 | 多见于久病体虚 |
| 虚脉 | 脉来迟缓,应指无力 | 虚证 | 多见于气血两虚 |
| 实脉 | 脉来有力,充实饱满 | 实证 | 多见于邪气亢盛 |
| 紧脉 | 脉形如绳,左右弹指 | 寒证、痛证 | 多见于寒邪或疼痛 |
| 缓脉 | 脉来和缓,一息四至 | 湿证、脾虚 | 多见于湿邪或脾虚运化失常 |
| 芤脉 | 浮大中空,如按葱管 | 血虚、失血 | 多见于血虚或出血后 |
| 革脉 | 脉浮而弦,如鼓皮 | 血虚、精亏 | 多见于女子月经不调或精气不足 |
| 牢脉 | 沉而弦实,如石坚硬 | 里实、瘀血 | 多见于腹内积聚或瘀血阻滞 |
| 涩脉 | 脉来迟滞,如刀刮竹 | 血少、气滞 | 多见于血虚或气机不畅 |
| 弦脉 | 脉形端直,如按琴弦 | 肝气郁结、疼痛 | 多见于肝病或疼痛性疾病 |
| 滑脉 | 脉来流利,如盘走珠 | 痰湿、妊娠 | 多见于痰湿内蕴或怀孕 |
| 长脉 | 脉形较长,超过本位 | 实证、阳证 | 多见于阳气亢盛或实热证 |
| 短脉 | 脉形较短,不及本位 | 气滞、血瘀 | 多见于气机不畅或血行不利 |
| 伏脉 | 脉沉伏不见,需重按才能触及 | 阴寒、闭证 | 多见于寒邪闭阻或神志昏迷 |
| 动脉 | 脉来滑数,如豆跳动 | 惊恐、痛证 | 多见于心悸、惊恐或疼痛 |
| 促脉 | 脉来急促,时而一止 | 热证、心疾 | 多见于热邪亢盛或心脏病变 |
| 结脉 | 脉来迟缓,时而一止 | 气血凝滞 | 多见于痰瘀互结或心阳不足 |
| 代脉 | 脉来时止,良久方复 | 心阳虚、脏腑衰竭 | 多见于心脏病变或重症 |
| 散脉 | 脉来浮散,无根无依 | 阳气将绝 | 多见于危重病人 |
| 细脉 | 脉形细小,如丝线 | 虚证、血少 | 多见于气血不足 |
四、总结
二十八脉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,掌握它们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。通过记忆口诀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,可以更高效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脉象知识。在实际临床中,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症状进行综合分析,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