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伐檀原文及翻译是什么】《伐檀》是《诗经·魏风》中的一篇著名诗歌,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。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思想情感。
以下是对《伐檀》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内容。
一、
《伐檀》通过描写劳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的情景,表达了他们对贵族阶层不劳而获的不满和对公平生活的渴望。诗中运用了重复的句式结构,增强了节奏感和情感表达,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抗争精神。
全诗共三章,每章六句,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是《诗经》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伐檀兮,伐檀兮, 槌之丁丁。 其良曰: “此木为梁, 可以为舟。” 谁谓尔无羊? 三百廛兮! 谁谓尔无牛? 三百囷兮! 何以享之? 维酒与脯。 何以祀之? 维豆与鱼。 何以孝之? 维琴与瑟。 何以敬之? 维钟与鼓。 何以乐之? 维笑与歌。 | 砍伐檀树啊,砍伐檀树啊, 锤子叮叮响。 它的质地很好,说:“这棵树可以做房梁, 也可以造船。” 谁说你没有羊? 有三百头啊! 谁说你没有牛? 有三百圈啊! 用什么来享用? 只有酒和肉。 用什么来祭祀? 只有豆子和鱼。 用什么来孝敬? 只有琴和瑟。 用什么来敬重? 只有钟和鼓。 用什么来快乐? 只有笑声和歌声。 |
| 伐檀兮,伐檀兮, 槌之锵锵。 其良曰: “此木为梁, 可以为舟。” 谁谓尔无羊? 三百廛兮! 谁谓尔无牛? 三百囷兮! 何以享之? 维酒与脯。 何以祀之? 维豆与鱼。 何以孝之? 维琴与瑟。 何以敬之? 维钟与鼓。 何以乐之? 维笑与歌。 | (同上) |
| 伐檀兮,伐檀兮, 槌之琅琅。 其良曰: “此木为梁, 可以为舟。” 谁谓尔无羊? 三百廛兮! 谁谓尔无牛? 三百囷兮! 何以享之? 维酒与脯。 何以祀之? 维豆与鱼。 何以孝之? 维琴与瑟。 何以敬之? 维钟与鼓。 何以乐之? 维笑与歌。 | (同上) |
三、总结
《伐檀》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心声的诗作,通过对“檀木”砍伐过程的描写,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无奈,同时批判了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。诗中反复出现的“谁谓尔无羊?”“谁谓尔无牛?”等句子,表达了对财富分配不公的质疑。
该诗语言简练,情感深沉,是研究先秦社会文化与文学风格的重要资料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诗经》其他篇章或相关背景知识,可继续查阅相关文献或深入阅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