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惕厉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惕厉”是一个较为文言色彩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并不常用,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有其特定含义。本文将从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角度出发,对“惕厉”的释义、用法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总结。
一、词语释义总结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出处/来源 | 用法 |
惕厉 | tì lì | 警惕、戒惧;形容人谨慎小心、不敢松懈的状态。 | 《汉语大词典》 | 多用于书面语,表示对事物保持警觉和谨慎的态度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惕厉”一词由“惕”与“厉”组成。“惕”意为警惕、戒备;“厉”则有严格、严厉之意。合起来,“惕厉”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事务时,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感,不轻率、不疏忽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惕厉”被归入“警戒”类词汇,解释为“警惕而严肃”,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态度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古文示例:
“居安思危,惕厉自持。”——出自某古代文献,意为在安定环境中也要保持警惕,自我约束。
2. 现代应用:
在企业管理或个人修养中,也可用“惕厉”来形容一种持续警觉、不懈努力的精神状态。
四、总结
“惕厉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传统色彩的词语,强调的是人在面对事务时应具备的警觉性与严谨态度。虽然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,但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有一定的表达价值。通过《汉语大词典》的收录,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词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惕厉”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,可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