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德薄能鲜的意思】“德薄能鲜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德不厚而望民之亲己,未可得也;才不赡而欲官之任,不可得也。”后人将“德薄”与“能鲜”结合,形成“德薄能鲜”这一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道德修养浅薄、能力不足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
德 | 指个人的道德品质、修养。 |
薄 | 单薄、不足、浅薄。 |
能 | 指才能、能力。 |
鲜 | 少、稀少。 |
因此,“德薄能鲜”整体意思是:道德修养不深,能力也较弱,常用于自谦或批评他人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该成语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后被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。常见于以下几种语境:
- 自谦:如“我德薄能鲜,难当重任。”
- 批评:如“此人德薄能鲜,难以委以重任。”
- 劝诫:如“若德薄能鲜,难成大器。”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才疏学浅、德浅才疏、才疏志浅 |
反义词 | 德高望重、才高八斗、德才兼备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语气庄重:此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适用对象:可用于自谦,也可用于评价他人,但需注意语气是否恰当。
3. 避免滥用:不宜频繁使用,否则会显得过于贬低他人或自我贬低。
五、总结
“德薄能鲜”是一个带有自谦或批评意味的成语,强调一个人在道德和能力上的不足。它不仅体现了对自身或他人的客观评价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“德”与“才”的重视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,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