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瘛疭名词解释】一、
“瘛疭”是中医术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以肢体抽搐、震颤为主要表现的病症。其名称源于《黄帝内经》,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多见于对神经系统疾病或虚证的描述。瘛疭分为“瘛”和“疭”两种状态,“瘛”指筋脉拘急、抽搐;“疭”则为筋脉弛缓、无力。两者常交替出现,表现为肢体不自主的抽动或无力。
该病多因肝风内动、阴虚火旺、气血不足或外感邪气所致。临床常见于小儿惊风、中风后遗症、癫痫等疾病中。治疗上需辨证施治,常用平肝熄风、滋阴养血、祛风通络等法。
二、表格展示: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语含义 | “瘛”指筋脉拘急、抽搐;“疭”指筋脉弛缓、无力。合称“瘛疭”,表示肢体不自主的抽搐与无力交替出现的状态。 |
| 出处 | 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后在历代医籍中广泛使用。 |
| 病因 | 肝风内动、阴虚火旺、气血不足、外感风邪等。 |
| 症状表现 | 肢体抽搐、震颤、无力、动作不协调等。 |
| 常见疾病关联 | 小儿惊风、中风后遗症、癫痫、神经衰弱等。 |
| 中医辨证 | 多属肝风内动、阴虚阳亢、气血亏虚等证型。 |
| 治疗方法 | 平肝熄风、滋阴降火、补益气血、祛风通络等。 |
| 常用方剂 | 如天麻钩藤饮、镇肝熄风汤、归脾汤等。 |
| 现代医学对应 | 可能与癫痫、帕金森病、脑血管病变等有关。 |
三、结语:
“瘛疭”作为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,体现了古人对人体异常运动状态的观察与分类。在现代医学背景下,虽可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相对应,但其理论体系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。了解“瘛疭”的含义与应用,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方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