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充耳不闻典故】“充耳不闻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话或外界的声音完全听不进去,或者故意不去理会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,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充耳不闻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段记载。在楚汉相争时期,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,项羽虽勇猛,但刚愎自用,不听劝谏。其中有一段描述是:“范增数以目示项王,项王默然不应。范增起,出召项庄曰:‘君王为人不忍,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,杀之。’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’”
虽然这段文字并未直接使用“充耳不闻”,但其含义相近——项羽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,表现出一种“充耳不闻”的态度。
后来,“充耳不闻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对某些信息或劝告完全不加理会。
二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 用法 |
| 充耳不闻 | 指耳朵里听到声音,但心里却不当回事,形容对他人意见或劝告完全不听 | 多用于批评某人不听取建议或无视劝告 |
三、成语用法举例
1. 他总是充耳不闻,对朋友的劝告视而不见。
2. 老板对员工的合理建议充耳不闻,最终导致项目失败。
3. 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充耳不闻,结果孩子越走越远。
四、现实意义
“充耳不闻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在现代社会中,很多人因为固执己见、缺乏沟通,导致人际关系紧张、工作失误甚至人生挫折。学会倾听、接受建议,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。
五、总结
“充耳不闻”源于历史典故,意指对他人劝告或声音的漠视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保持开放的心态,避免因偏听偏信或拒绝沟通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充耳不闻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| 释义 | 对劝告或声音置之不理 |
| 用法 | 批评他人不听劝告 |
| 现实意义 | 提醒人们要善于倾听,避免因固执而导致错误 |
通过了解“充耳不闻”的典故与含义,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对待他人的意见,提升自我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