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恼羞成怒什么意思】“恼羞成怒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感到羞愧而愤怒,进而情绪失控、发脾气。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人际交往或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场景中,表示一种因自尊心受损而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义:
“恼”指烦恼、生气;“羞”指羞愧、难堪;“怒”是愤怒。合起来就是“因羞愧而愤怒”,即一个人在被揭穿错误、受到批评或处于尴尬境地时,由于无法接受这种羞辱感,转而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性行为。
出处:
该成语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闻之,大怒,曰:‘此乃汉王之计也!’于是令诸将击沛公。”虽非直接使用“恼羞成怒”,但其精神与这一情境相似。
用法:
常用于描述人在被指出错误、暴露缺点或遭遇失败后,因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情绪爆发的情况。
二、词语解析表
| 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示例 |
| 恼羞成怒 | nǎo xiū chéng nù | 因羞愧而愤怒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(意近) | 他被当众揭穿谎言,恼羞成怒,当场摔门而去。 |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不要混淆“恼羞成怒”与“怒火中烧”
“怒火中烧”强调的是愤怒的情绪已经非常强烈,但不一定是因为羞愧;而“恼羞成怒”更强调愤怒的起因是“羞愧”。
2. 避免滥用在无羞愧背景的情境中
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生气,并没有因为羞愧而愤怒,就不适合用“恼羞成怒”来形容。
3.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
在正式书面语中使用较少,更适合在叙述人物心理状态时使用。
四、总结
“恼羞成怒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羞辱或尴尬时情绪失控的状态。它不仅反映了人的心理变化,也揭示了人性中对尊严和面子的重视。在日常交流中,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情感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