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 > 严选问答 >

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

2025-10-26 13:10:53

问题描述:

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,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?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26 13:10:53

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】《促织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中的一篇短篇小说,通过讲述一个因“促织”(即蟋蟀)引发的悲剧故事,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苦难与官吏的腐败。本文将对《促织》的原文、译文及重点词语进行整理和注释。

一、

《促织》讲述了成名一家因被官府强征蟋蟀而陷入困境,最终在神灵的帮助下获得一只珍贵的蟋蟀,但最终仍难逃命运的捉弄。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无奈,也体现了蒲松龄对现实的深刻批判。
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对照表

原文 翻译 注释
成名,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氏。 成名,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,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 “何许人”:什么地方的人;“不详其姓氏”:不清楚他的姓氏。
好读书,嗜弈棋,而贫不能给。 他喜欢读书,爱好下棋,但贫穷无法维持生活。 “嗜”:爱好;“给”:供给,维持。
父亲死,母病,妻弱,子幼。 父亲去世,母亲生病,妻子体弱,儿子年幼。 描述家庭困境,为后文铺垫。
官有令,捕促织,岁征民间。 官府下令,每年从民间征收蟋蟀。 “岁征”:每年征收;“促织”:蟋蟀,古人认为其鸣声如织布。
每得一虫,辄以钱购之,市价百金。 每得到一只蟋蟀,就用钱买下来,市价高达百金。 “辄”:就;“市价”:市场价。
成名屡试不第,遂无计。 成名多次考试未中,于是没有办法。 “屡试不第”:多次考试失败;“无计”:没有主意。
里正逼租,不得已,出家资,买促织。 乡里的里正催租,不得已,拿出家中积蓄去买蟋蟀。 “里正”:地方小官;“出家资”:拿出家里的钱。
久之,得一虫,形若蟹,色青,甚善。 过了许久,得到了一只蟋蟀,形状像螃蟹,颜色青绿,非常好。 “形若蟹”:形状像螃蟹;“甚善”:非常好。
遂献于县,县令喜,赐酒肉。 于是献给县令,县令高兴,赏赐酒肉。 “赐”:赏赐;“酒肉”:表示赏识。
后数月,促织死,县令怒,责成。 几个月后,蟋蟀死了,县令发怒,责怪成名。 “责成”:责备成名。
成名惧,避匿,家人皆亡。 成名害怕,躲藏起来,家人也都逃走了。 “避匿”:躲藏;“亡”:逃走。
有老妇,夜梦神语曰:“尔子有大福,当得贵。” 有个老妇人在夜里梦见神说:“你的儿子有大福气,应当得到富贵。” “神语”:神说的话;“贵”:显贵。
乃夜半呼其子,使往求之。 于是半夜叫醒儿子,让他去寻找。 “呼其子”:叫醒儿子;“使往求之”:让他去寻找。
得一虫,状类螳螂,色黑,锐利。 得到一只蟋蟀,形状像螳螂,颜色黑,锋利。 “锐利”:指蟋蟀的战斗力强。
遂献于县,县令大悦,厚赏之。 于是献给县令,县令非常高兴,重重赏赐。 “厚赏”:重赏。
后成名得举,官至太守。 后来成名考中进士,官至太守。 “得举”:考中功名;“太守”:地方长官。

三、总结

《促织》通过一个普通百姓因蟋蟀而改变命运的故事,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。同时,也借神灵之口表达了对命运的某种信仰。蒲松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,使得这篇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,又富有传奇色彩。

结语:

《促织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寓言。它提醒我们,在历史的洪流中,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制于时代与制度,唯有坚守良知与希望,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出路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