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是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送孟东野序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世间万物,如果不能处于平稳、和谐的状态,就会发出声音,表达不满或诉求。这里的“鸣”不仅指实际的声音,也象征着情感、思想、情绪的表达。
韩愈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、人才被埋没的感慨。他认为,人和事物在遭遇不公、压抑时,会以各种方式发声,如诗文、言论、行动等。这种“鸣”是一种自然现象,也是一种社会现象,体现了个体对现实的回应与抗争。
这句话也常被引申为一种人生哲理,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平、不顺心的事情时,要有表达和争取的权利与勇气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 |
| 原文 |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|
| 字面解释 | “大凡”:大体上;“物”:事物、人;“不得其平”:不能处于平衡、公正的状态;“鸣”:发出声音,比喻表达、抗议 |
| 深层含义 | 表达了当事物或人受到不公待遇时,会自然地发出声音,表达不满或寻求改变 |
| 引申意义 | 1. 社会不公时,人们会有发声的冲动 2. 个人遭遇挫折时,应有表达和抗争的勇气 3. 文学艺术创作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平与激愤 |
| 现代应用 | 可用于描述社会运动、文艺作品、个人奋斗等情境中,强调“不平则鸣”的心理机制 |
| 作者背景 | 韩愈(768–824),唐代文学家、思想家,古文运动领袖之一,主张“文以明道”,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 |
三、结语
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”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不公时,不应沉默,而应勇敢发声。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,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“鸣”,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,也是对社会正义的呼唤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