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小暑是什么时候】“大小暑”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气,分别代表夏季的两个高温阶段。虽然它们不是正式的节气名称,但在民间常被用来形容夏季的炎热程度。“大暑”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而“小暑”则在它之前,两者都标志着气温逐渐升高,天气变得湿热难耐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“大小暑”的具体时间及特点,以下是对这两个节气的总结,并附上对比表格,方便查阅。
一、大小暑的基本介绍
1. 小暑
- 含义:表示天气开始变热,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。
- 时间:每年7月6日或7日左右(具体以当年太阳黄经为准)。
- 气候特点:气温逐渐上升,湿度增加,进入盛夏前的过渡期。
- 农事活动:适合种植一些耐热作物,如玉米、高粱等。
2. 大暑
- 含义:表示天气达到一年中最热的阶段。
- 时间:每年7月22日或23日左右。
- 气候特点:高温多雨,湿热难耐,是一年中最为酷热的时期。
- 农事活动:水稻等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,需加强田间管理。
二、大小暑对比表
| 项目 | 小暑 | 大暑 |
| 时间 | 每年7月6日或7日 | 每年7月22日或23日 |
| 气温变化 | 开始变热,未达顶点 | 高温达到顶峰 |
| 湿度情况 | 湿度逐渐上升 | 湿度最高,闷热难耐 |
| 农事重点 | 种植耐热作物 | 管理农作物,防病虫害 |
| 人体感受 | 热感增强,尚可适应 | 热浪袭人,体感极差 |
三、小结
“大小暑”虽非正式节气,但在民间广泛使用,用来描述夏季温度的变化趋势。从“小暑”到“大暑”,气温逐步攀升,天气由湿热转为酷热,是全年最需要防暑降温的时期。了解这两个节气的时间和特点,有助于人们合理安排生活与生产,避免因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。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“大小暑”在夏季中的位置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