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 > 严选问答 >

都护在燕然的出处

2025-10-31 05:09:17

问题描述:

都护在燕然的出处,有没有人理理小透明?急需求助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31 05:09:17

都护在燕然的出处】“都护在燕然”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文献,尤其是与边疆军事制度和战争史相关的记载。其中,“都护”是古代边疆地区设置的一种官职,主要负责镇守边地、维护边境安全;“燕然”则是一个地理名称,指的是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,历史上曾是汉朝与匈奴作战的重要战场。

一、原文出处总结

“都护在燕然”并非出自某一特定的古文标题,而是后人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性表达。其核心来源于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中关于窦宪北伐匈奴、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记载。文中提到:“遂登燕然山,去塞三千余里,刻石勒功,纪汉德,垂于后世。”此句为“燕然勒功”的典故来源。

而“都护”一词,则多见于汉唐时期的边防制度中,如“西域都护府”、“安西都护府”等,皆为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与军事机构。

二、相关出处对比表

项目 内容说明
出处 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
“燕然”含义 指今蒙古国杭爱山,为汉代北伐匈奴的战场之一
“都护”含义 古代边疆地区的高级军事与行政官员,如“西域都护”
典故来源 窦宪北伐匈奴,登燕然山刻石记功,称为“燕然勒功”
后世引用 如唐代诗人王昌龄《从军行》: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虽未直接提及“都护在燕然”,但体现边疆将士精神
文化影响 成为后世文学、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象,象征边疆功业与忠勇精神

三、总结

“都护在燕然”并非一个独立的标题或诗句,而是结合了“都护”这一官职与“燕然”这一地理标志的历史表达。它源于东汉时期窦宪北伐匈奴的壮举,反映了古代中国边疆治理与军事活动的辉煌篇章。后世文人常以此典故抒发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与对国家安定的期盼。

通过查阅史料与文学作品,可以清晰看到“都护在燕然”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,体现了中华文明在边疆治理与军事成就上的深远影响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