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端午节还叫什么节】端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。除了“端午节”这个广为人知的名称外,它还有许多别称,这些别称反映了不同地区、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一节日的理解和文化传承。本文将对端午节的其他常见称呼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?
1. 端阳节
“端”有“初始”的意思,“阳”指“阳气”,“端阳”即为“初阳之日”。这一名称源于古人对阴阳五行的信仰,认为五月是“恶月”,而五月初五是“恶日”中的“恶中之恶”,因此称为“端阳”。
2. 重午节
因为五月初五是“五”与“五”的重叠,所以也被称为“重午节”或“重五节”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这一天是“双五”之日,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。
3. 天中节
古人认为五月是“天地之中”,五月初五更是“天中之日”,故称“天中节”。这一说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中。
4. 龙舟节
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传统,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因此,在一些地方,端午节也被称作“龙舟节”。
5. 粽子节
端午节吃粽子是重要的习俗之一,因此在民间也有“粽子节”之称,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常见。
6. 艾节
端午节时,人们会在门上挂艾草、菖蒲,以驱邪避疫,因此也有人称其为“艾节”。
7. 女儿节
在部分地区,端午节是女性的重要节日,如江南一带,妇女会在这天佩戴香囊、佩戴五彩线等,因此也被称为“女儿节”。
二、端午节别称总结表
| 别称 | 含义说明 | 地区/来源 |
| 端阳节 | 五月为“阳月”,五月初五为“端阳” | 全国普遍使用 |
| 重午节 | 五月初五为“双五”之日 | 古代文献记载 |
| 天中节 | 五月为天地之中,五月初五为“天中之日” | 古代道教文化 |
| 龙舟节 | 赛龙舟纪念屈原 | 南方地区为主 |
| 粽子节 | 吃粽子是主要习俗 | 民间广泛流传 |
| 艾节 | 挂艾草、菖蒲驱邪避疫 | 北方地区较多 |
| 女儿节 | 妇女参与的节日活动 | 江南地区为主 |
三、结语
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。不同的别称背后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。了解这些别称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多样性与深厚内涵。无论叫“端午节”还是“龙舟节”,它的核心精神始终是敬祖、祈福、驱邪、团圆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