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发聋振聩是什么意思】“发聋振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动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启发性,能够唤醒那些昏睡或麻木的人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,多用于强调某种思想、观点或行为对人们精神上的深刻影响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发聋振聩 |
| 拼音 | fā lóng zhèn kuì |
| 出处 | 出自《新唐书·张巡传》:“虽其言不中,然足以发聋振聩。” |
| 含义 | 形容言论或行动具有强烈震撼力,能唤醒昏睡或麻木的人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评价某人讲话、文章或行为具有深远影响。 |
| 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惊天动地、醍醐灌顶 |
| 反义词 | 熟视无睹、无声无息、无动于衷 |
二、成语解析与使用场景
“发聋振聩”字面意思是“使聋子听见,使瞎子看见”,引申为使人从无知或沉睡中觉醒。它不仅强调声音的响亮,更强调其对人心灵的触动。
使用场景举例:
1. 文学评论:如评价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章时,可以说“这篇文章发聋振聩,令人深思”。
2. 演讲评价:在评价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时,可以用“他的发言发聋振聩,激发了听众的责任感”。
3. 历史事件:描述某个重大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时,也可用此成语。
三、常见误用提醒
尽管“发聋振聩”有强烈的震撼意味,但并非所有“大声说话”都能称为“发聋振聩”。它更强调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影响力,而非单纯的声音大小。因此,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恰当。
四、总结
“发聋振聩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某种言论或行为对人的深刻触动。它不仅强调语言的力量,更强调其对心灵的唤醒作用。在日常写作或口语中合理使用,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文化词汇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