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繁文缛节词义介绍】“繁文缛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些形式主义、程序繁琐、不必要的规矩或流程。它强调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注重表面形式,而忽视了实质内容,往往导致效率低下、资源浪费。
该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言繁文缛节,无益于治。”意思是文章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,对治理没有帮助。后来,“繁文缛节”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制度、规定或行为方式过于复杂、刻板,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。
一、词义总结
| 词语 | 繁文缛节 |
| 拼音 | fán wén rù jié |
| 释义 | 形容仪式或规则过于繁琐、形式化,缺乏实际意义。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用法 | 多用于批评制度、流程或行为方式过于复杂、不切实际。 |
| 近义词 | 套话、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 |
| 反义词 | 简明扼要、务实高效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说明 |
| 政府机关 | 某些部门办事流程过于复杂,需要多次审批,群众办事困难。 |
| 企业内部 | 部门之间沟通需层层上报,导致决策缓慢,影响效率。 |
| 学术研究 | 论文写作要求格式严格,导致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在排版上。 |
| 日常生活 | 办理一些手续时,需要提供大量重复材料,显得多余。 |
三、语境分析
在日常交流中,“繁文缛节”多用于表达对某些制度或行为的不满,带有较强的批评意味。例如:
- “这次会议开得真烦,全是些繁文缛节,什么也没解决。”
- “公司制度太死板,很多都是繁文缛节,根本不实用。”
这种说法反映出人们对简单、高效、务实的追求,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制定制度或执行任务时,应避免过度的形式化。
四、总结
“繁文缛节”虽然源自古代文献,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不仅反映了语言文化的传承,也揭示了社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。合理简化流程、去除不必要的形式,有助于提高效率、增强执行力,是值得提倡的方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