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扶苏以数谏故】一、
“扶苏以数谏故”出自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是司马迁对秦始皇长子扶苏的一句简要评价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扶苏因为多次进谏而获罪。”它揭示了扶苏的性格特点——忠诚正直,敢于直言进谏,但也因此招致秦始皇的不满,最终被贬至边疆。
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,性格温和、仁厚,深受百姓爱戴。他反对父亲的一些严苛政策,尤其是焚书坑儒等行为,曾多次劝谏秦始皇。然而,秦始皇对他的意见并不采纳,反而认为他“不肖”,于是将他派往北方监督蒙恬修筑长城。后来,秦始皇去世后,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,立胡亥为帝,并赐死扶苏,导致这位原本可能继承皇位的贤君含冤而死。
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,也展现了扶苏作为一位理想主义政治家的命运悲剧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 
| 出处 |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 | 
| 原文 | “扶苏以数谏故” | 
| 含义 | 扶苏因多次进谏而获罪 | 
| 背景 | 秦始皇时期,扶苏作为长子,多次劝谏父亲 | 
| 性格 | 忠诚、正直、仁厚,但缺乏权谋 | 
| 结局 | 被赵高、李斯伪造遗诏赐死 | 
| 影响 | 反映秦朝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 | 
| 历史评价 | 被视为一位理想主义者,命运多舛 | 
三、结语
“扶苏以数谏故”虽仅寥寥数字,却浓缩了一个人物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的悲剧。扶苏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,更是秦朝统治结构失衡的缩影。他的忠诚与坚持,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过于天真,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这一历史事件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反思: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,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,是一个永恒的课题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