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负隅顽抗词语解释】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在劣势或被包围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抵抗、不愿投降的行为。这个词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仍不认输、死守到底的人或势力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负隅顽抗 | 
| 拼音 | fù yú wán kàng | 
| 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’……楚子曰:‘吾闻之,君子不困人于厄,不鼓不成列。’遂释郑。”后世引申为“负隅顽抗”。 | 
| 含义 | 指在被包围或处于劣势时,仍然顽强抵抗、不肯投降的行为。 | 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在绝境中坚持抵抗,含贬义。 | 
| 近义词 | 坚持抵抗、死守不降、垂死挣扎 | 
| 反义词 | 投降认输、俯首称臣、缴械投降 | 
二、使用场景与例子
1. 军事领域
在战争中,当一方已被包围且明显处于下风时,仍不投降,继续战斗,称为“负隅顽抗”。
例句:敌军虽已陷入重围,但仍负隅顽抗,导致我军伤亡惨重。
2. 政治或社会运动
某些政治团体或个人在面临压力时,拒绝妥协,继续对抗,也可用此词形容。
例句:该组织在政府施压下仍负隅顽抗,拒不接受改革方案。
3. 日常生活
在某些竞争或冲突中,某人明知自己无法获胜,却仍不愿放弃,也可以用“负隅顽抗”来形容。
例句:他在比赛中已经落后很多,却依然负隅顽抗,试图翻盘。
三、词语特点与情感色彩
- 情感色彩:偏贬义,强调的是“固执”、“不识时务”。
- 语体风格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适用对象:可以是人、组织、国家等,但一般不用于自然现象或抽象概念。
四、总结
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具有鲜明态度的成语,强调在不利形势下仍然坚持抵抗的行为。它不仅体现了人物的顽强意志,也反映出其对局势的误判或不愿面对现实的心态。在实际使用中,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,避免误用造成歧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