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】高中数学必修一作为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,涵盖了集合与函数、基本初等函数、函数的应用等内容。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,对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。以下是对高中数学必修一的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。
一、集合
1. 集合的基本概念:
- 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。
- 元素是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。
- 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,如 A、B、C 等;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,如 a、b、c 等。
2. 集合的表示方法:
| 表示方式 | 说明 | |
| 列举法 | 将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出,如 A = {1, 2, 3} | |
| 描述法 | 用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描述集合中的元素,如 B = {x | x 是小于 5 的正整数} |
3. 集合之间的关系:
| 关系 | 符号 | 说明 |
| 子集 | ⊆ | 若 A 中的所有元素都是 B 的元素,则 A 是 B 的子集 |
| 真子集 | ⊊ | 若 A 是 B 的子集且 A ≠ B,则 A 是 B 的真子集 |
| 并集 | ∪ | A ∪ B 表示所有属于 A 或 B 的元素 |
| 交集 | ∩ | A ∩ B 表示所有同时属于 A 和 B 的元素 |
| 补集 | ∁ | ∁A 表示在全集中不属于 A 的元素 |
4. 常见集合符号:
| 符号 | 含义 |
| N | 自然数集(包括 0) |
| N | 正整数集(不包括 0) |
| Z | 整数集 |
| Q | 有理数集 |
| R | 实数集 |
二、函数的概念与性质
1. 函数的定义:
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,设 A、B 是两个非空集合,若对于 A 中的每一个元素 x,都有 B 中唯一的一个元素 y 与之对应,则称 f: A → B 是一个函数。
2. 函数的三要素:
- 定义域: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;
- 对应法则:y = f(x);
- 值域:函数值的集合。
3. 函数的表示方法:
| 表示方法 | 说明 |
| 解析法 |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函数,如 y = x² |
| 图像法 | 用坐标系中的点表示函数的变化趋势 |
| 表格法 | 用表格列出 x 与 y 的对应关系 |
4. 函数的单调性:
- 增函数:在区间 D 上,当 x₁ < x₂ 时,f(x₁) < f(x₂),则 f(x) 在 D 上是增函数;
- 减函数:在区间 D 上,当 x₁ < x₂ 时,f(x₁) > f(x₂),则 f(x) 在 D 上是减函数。
5. 函数的奇偶性:
- 偶函数:f(-x) = f(x),图像关于 y 轴对称;
- 奇函数:f(-x) = -f(x),图像关于原点对称。
三、基本初等函数
1. 一次函数:
- 形式:y = kx + b(k ≠ 0)
- 图像:一条直线
- 斜率:k 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
2. 二次函数:
- 形式:y = ax² + bx + c(a ≠ 0)
- 图像:抛物线
- 顶点公式:x = -b/(2a)
3. 指数函数:
- 形式:y = a^x(a > 0,a ≠ 1)
- 性质:
- 当 a > 1 时,函数递增;
- 当 0 < a < 1 时,函数递减;
- 过点 (0, 1)
4. 对数函数:
- 形式:y = log_a(x)(a > 0,a ≠ 1)
- 性质:
- 定义域为 x > 0;
- 过点 (1, 0);
- 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
5. 幂函数:
- 形式:y = x^a(a 为常数)
- 不同 a 值下的图像变化较大,如 a=2 为抛物线,a=-1 为双曲线
四、函数的应用
1. 方程的解与函数图像的关系:
- 方程 f(x) = 0 的解即为函数 y = f(x) 与 x 轴的交点;
- 方程 f(x) = g(x) 的解即为两函数图像的交点。
2. 函数的最值问题:
- 利用导数求极值;
- 利用函数图像判断最大值和最小值;
- 利用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,再求最值。
3. 实际应用举例:
| 应用场景 | 函数模型 |
| 物体运动 | s(t) = v₀t + ½at² |
| 经济成本 | C(x) = ax + b |
| 人口增长 | P(t) = P₀e^{kt}(指数增长模型) |
五、总结表格
| 章节 | 内容概要 | 重点 |
| 集合 | 集合的定义、表示、运算 | 子集、并集、交集、补集 |
| 函数 | 函数的定义、表示、性质 | 单调性、奇偶性、定义域与值域 |
| 基本初等函数 | 一次、二次、指数、对数、幂函数 | 图像、性质、解析式 |
| 函数应用 | 方程、最值、实际问题 | 数学建模、图像分析 |
通过以上内容的系统整理,可以更清晰地掌握高中数学必修一的核心知识点,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。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做练习题,加深理解与记忆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