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解释】一、
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望月有感》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佳节时,与家人分隔五地,虽同赏一轮明月,却因思念而落泪的情感。诗句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月”作为思乡、团圆象征的重要意义。
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由于战乱、仕途等原因导致的家庭离散现象。通过“共看明月”这一意象,诗人将分散的亲人联系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超越空间的情感共鸣。
二、诗句解析表
| 词语/短语 | 含义 | 表达情感 | 文化象征 |
| 共看明月 | 一起观看明月,象征亲情的联结 | 思念、牵挂 | 团圆、亲情 |
| 应垂泪 | 应该流泪,表达内心的悲伤 | 悲伤、哀愁 | 离别、忧思 |
| 一夜乡心 | 一个夜晚的思乡之情 | 思念、惆怅 | 家乡、故土 |
| 五处同 | 分处五地,但心意相同 | 理解、共鸣 | 分离、统一 |
三、文化背景补充
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,社会动荡频繁,许多家庭因战乱或仕途被迫分离。因此,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”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,也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实。诗中“五处”可能指诗人与亲人分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,这种地理上的距离加深了情感的张力。
此外,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思乡和团圆的象征。无论是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”,还是苏轼的“明月几时有”,都体现出人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。白居易的这句诗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延续与升华。
四、总结
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”是一句富有情感深度的诗句,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离散现实。通过“明月”这一意象,诗人将分散的亲人情感紧密相连,使诗句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。在今天,这句诗依然能够引发人们对亲情、故乡和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