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中共赴巫山与断袖分桃分别是什么意思】“共赴巫山”和“断袖分桃”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典故,常用于描述亲密关系或同性情感。虽然它们在现代语境中可能被误解为同性恋的象征,但在古代文学中,其含义更为丰富,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来理解。
一、
“共赴巫山”源自《神女赋》,原意是指与神女相会,后引申为男女之间的私密情事,常用于描写夫妻或恋人之间的恩爱。而“断袖分桃”则出自汉代史书,讲述了汉哀帝与董贤之间的深厚情谊,后成为同性恋或亲密友情的象征。两者虽都涉及亲密关系,但所指对象和文化内涵有所不同。
二、表格对比
| 典故名称 | 出处 | 原意 | 引申义 | 文化内涵 | 现代解读 |
| 共赴巫山 | 《神女赋》(宋玉) | 与神女相会 | 男女私情、夫妻恩爱 | 传统爱情观 | 婚姻或恋情的象征 |
| 断袖分桃 | 《汉书·佞幸传》 | 汉哀帝与董贤的亲密关系 | 同性恋、深厚友情 | 古代君臣或朋友间的亲密 | 同性情感的象征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共赴巫山”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作品,描绘的是楚王梦中与神女相遇的情景。后来,“巫山云雨”成为男女情爱的代名词,常用于诗词中表达浪漫情怀。
“断袖分桃”则源于西汉时期,汉哀帝与宠臣董贤的关系极为亲密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董贤曾卧于哀帝衣袖之上,哀帝怕惊醒他,便剪断自己的衣袖;又因董贤喜爱桃子,哀帝将桃子掰成两半给他吃。这一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君臣之间或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,尤其在文学中常用于表现同性之间的感情。
四、结语
“共赴巫山”与“断袖分桃”虽都涉及亲密关系,但前者更偏向于传统的爱情象征,后者则更多体现古代社会对同性情感的接受与描述。理解这些典故时,应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,避免片面解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