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寡人无疾是什么意思】“寡人无疾”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表达,常被误用或误解。实际上,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我没有生病”,而是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》中的一段对话,具有深刻的语义和文化背景。
一、
“寡人无疾”最早出现在《孟子·梁惠王》中,是齐宣王与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。齐宣王说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意思是:“我对国家尽心尽力了。”而孟子则以“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”回应,强调治理国家应关注民生、减轻赋税,而不是仅仅自认为没有问题。
后来,“寡人无疾”逐渐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,自认为自己没有问题,但实际上可能存在问题。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,常用于批评那些自以为是、不承认错误的人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寡人无疾”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而是对原文的一种引申或误用。其真正的含义应结合上下文来理解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》 |
| 原文 | 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 |
| 语义 | 表示“我已尽心尽力”,后引申为“我认为自己没有问题” |
| 现代用法 | 常用于讽刺自以为是、不承认错误的人 |
| 是否成语 | 不是标准成语,属于引申或误用 |
| 文化背景 | 古代君主自称“寡人”,表示谦逊;“无疾”原指无病,后引申为无错 |
| 使用场景 | 批评他人自视过高、缺乏自我反省 |
三、结语
“寡人无疾”虽然听起来像是“我没有生病”,但它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。它承载着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反思与批评精神。在现代使用中,我们应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,避免断章取义或误用。
通过了解这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实际用法,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中文中的古语表达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