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垂涎三尺成语解释】“垂涎三尺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形容人非常贪心、渴望得到某样东西,甚至到了极度渴望的地步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讽刺那些对利益或欲望过度追求的人。
成语解释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垂涎三尺 |
| 拼音 | chuí xián sān chǐ |
| 出处 | 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董昭传》:“昭曰:‘今若以臣为太傅,垂涎三尺,天下谁不归心?’” |
| 释义 | 形容非常贪心,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,甚至到了口水流下三尺的程度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贪婪、贪图利益,带有贬义色彩。 |
| 近义词 | 贪得无厌、垂涎欲滴、贪心不足 |
| 反义词 | 清廉自守、知足常乐、安分守己 |
| 例句 | 他看到别人发财,垂涎三尺,整天想着怎么也赚大钱。 |
成语背景与使用场景
“垂涎三尺”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原意是形容人因为极度渴望而口水流出三尺长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夸张的比喻,用来形容人对某种事物的强烈欲望。
在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些人对金钱、权力、名利等的过度追求,尤其在商业、职场或日常对话中较为常见。例如,一个人看到别人成功后,表现出强烈的羡慕和嫉妒,就可以用“垂涎三尺”来形容他的心理状态。
注意事项
虽然“垂涎三尺”形象生动,但在正式场合使用时需注意语气,避免过于贬义或冒犯他人。此外,该成语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,书面语中使用较少。
通过了解“垂涎三尺”的含义和用法,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,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话语中的情绪和意图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