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义凛然的含义】“大义凛然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正义、道德或原则问题时,表现出坚定、无畏、正直的态度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那些在关键时刻坚持真理、不惧强权、勇于担当的人物形象。
一、含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大义凛然 |
| 拼音 | dà yì lǐn rán |
| 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。大义凛然,不可夺也。” |
| 含义 | 形容人坚守道义、正气凛然、不畏强权、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。 |
| 使用对象 | 多用于形容英雄人物、正直官员、有良知的公民等。 |
| 近义词 | 刚正不阿、正气浩然、威武不屈 |
| 反义词 | 软弱可欺、趋炎附势、卑躬屈膝 |
二、具体解释
“大义”指的是符合道义、正义的原则;“凛然”则表示严肃、庄重、令人敬畏的样子。组合起来,“大义凛然”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是非、善恶、生死抉择时,能够坚持正义、不为外力所动摇的坚定态度。
例如,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,常有“大义凛然”的人物形象,如文天祥、岳飞、包拯等,他们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国家、民族、人民的大义。
三、使用场景
1. 历史人物评价:如评价一位忠臣或烈士时,可以用“他大义凛然,宁死不屈”。
2. 现代人物赞扬:如表彰一位坚持原则、不畏强权的公职人员。
3. 文学作品描写:用于塑造正面角色的性格特征,增强人物的感染力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大义凛然”属于褒义词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用在贬义或讽刺场合。
-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在写作中,应注意搭配得当,如“他大义凛然地拒绝了贿赂”。
五、结语
“大义凛然”不仅是一种精神风貌,更是一种价值追求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对正义、忠诚、勇敢的推崇。在当今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与诱惑时,坚守内心的信念与道德底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