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凤流麦是谁的典故】“高凤流麦”是一个出自古代文献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、勤奋好学的精神。这个典故来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——高凤。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,成为勤奋读书、不为外物所动的典范。
一、典故来源
据《后汉书·高凤传》记载,高凤是东汉时期的学者,他非常热爱读书,常常废寝忘食。有一次,他在屋檐下读书时,突然下起了雨,他担心屋檐下的麦子被雨水打湿,便去收拾麦子。但当他回来时,发现书已经被雨水淋湿了。他却说:“我读书的时候,哪能顾得上这些?”于是继续埋头苦读,不顾书被淋湿。
后来,“高凤流麦”便成了一个成语,用来比喻人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时,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,甚至忽略了身边发生的事情。
二、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名称 | 高凤流麦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高凤传》 |
| 主人公 | 高凤(东汉学者) |
| 故事内容 | 高凤读书时,因下雨去收麦子,回来发现书被淋湿,仍坚持继续读书 |
| 成语含义 | 形容专心致志、勤奋好学,忽略外界干扰 |
| 精神内涵 | 勤奋、专注、不为外物所动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高凤流麦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,也反映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态度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信息纷杂、诱惑众多的时代,保持专注和毅力显得尤为重要。
通过这个典故,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专注、坚定。


